學校不斷探索“思政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將“毛概”課由馬克思主義學院鄧謹教授和經管學院劉天軍教授共同主講。思政老師借助專業課老師力量,發揮二者優勢,聚集共生共融的效應,同向同行,合力育人。
“思政課還能這么有意思!”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創新學院1704班學生楊洋在一堂特殊的毛概課后,發出贊嘆。這堂課是學校探索“思政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網絡直播課,由馬克思主義學院鄧謹教授和經管學院劉天軍教授共同主講。
日前,針對學校創新學院2017級學生,兩位“大咖”有關“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與鄉村振興”的精彩講授,打消了楊洋心底的疑問——這種“強強聯合”到底是“走馬觀花”還是“出奇制勝”。課后學生發出了“這樣的課多出現在我們本科生的課表里,成為像我們小時候每周期待的體育課一樣”的呼吁。
一堂課
兩位教授來主講
“這是我上高中時候的照片,這是我上大學時候的照片,這是我工作后的照片,大家感受到時代的深刻變化了吧。”在學生輕松的笑聲中,鄧謹知道大家已經認識到“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及依據”。
鄧謹教授在毛概的課堂上已經站了26年,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深刻體會:“政治性要與思想性、學理性、實踐性、生活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讓理論在豐富生動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熠熠生輝,散發出思想光芒和時代魅力。”
在備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這兩節內容時,她思考了兩個問題:一是如何讓學生清楚認識為什么要根據時代變化科學判斷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二是向學生講清楚社會主要矛盾在“三農領域”的表現及實踐要求,從而培養他們學農愛農,扎根中國大地,立志振興鄉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術業有專攻。我想借助專業課老師力量,發揮二者優勢,聚集共生共融的效應,同向同行,合力育人。”鄧謹把目光瞄向了經管學院長期研究“三農”問題的劉天軍教授。兩人一拍即合,經過十余次的溝通研磨,一個由兩人共同制作的PPT課件誕生了,一堂由兩人共同主講的毛概課與學生見面了。
兩位“大咖”,風格獨具。鄧謹用她扎實的理論功底和激情彭湃的授課方式,講解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及轉化的歷史脈絡以及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學理和政理。劉天軍教授則以他長期在“三農”方面的研究積累和風趣幽默的方式講清了新的社會主要矛盾在“三農”發展中的表現以及通過鄉村振興這一戰略解決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方法和依據。
創新學院1703班學生線芷晨表示,“這種創新性的授課方式,讓我們更加清楚地掌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課程內容,也從經濟專業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了矛盾變化帶來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案。”
一個問題
理論與實踐雙面解答
“我國發展不平衡突出表現為城鄉之間的不平衡,發展不充分也突出表現為農業農村發展的不充分。”創新學院1704班學生趙星宇在課后表示,“正如劉老師所言,中國要強,農業必須要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要富;中國要美,農村必須要美!”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哪里?在鄧謹看來,講政治不是拿政策理論“壓人”,而是拿道理道義“服人”。面對未來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青年一代,她通過循循善誘讓學生認識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社會主要矛盾理論,弄明白矛盾的主要方面,啟發他們通過學識解決矛盾的方方面面。
“現今社會,你可以不知農,可以不事農,但是不可以輕農。”劉天軍教授的話語,為學生拉開了直面“三農”問題的帷幕。他用嚴謹翔實的調查數據為學生們講授了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以及鄉村發展不充分的種種表現,呼吁大家運用所學知識積極投入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中。
理論只有接地氣,才能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創新學院1702班學生張詩浩對這堂課感受深刻:“‘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不再是書本上遙不可及的話語,它們變為了村落里具體的人、物、事,變為了全國每個村落欣欣向榮的發展。”
學生的肯定,也讓鄧謹教授更加堅定了這種“理論+實踐”的課堂講授新方式。
一個核心
師生互動搞清楚
“我能為鄉村振興做什么?兩位‘大咖’把枯燥的思政課,演變成了一次思想的辯論。”經管學院1703班學生李家樂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還抑制不住興奮勁:“那是一堂生動的理論課,也是一堂豐富的拓展課,同時更是一堂能夠讓學生和老師共同參與其中的實踐課。”
課前,鄧謹教授運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網絡課程平臺以及微信群,先給學生提供課堂導學資料,要求學生圍繞核心問題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觀點,為課堂討論做好充分準備。
課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討論,建言獻策,生動有趣。他們結合農業高校大學生身份從糧食安全、生態環境建設、食品安全、區域經濟發展、脫貧攻堅等方面對助力鄉村振興提出見解,在討論中深化對內容的理解和思考。
課堂上,鄧謹教授和劉天軍教授用“理論+實際”的全新講解,進一步引導學生就自己家鄉或所見所聞思考我國“三農”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具體表現并嘗試為這些問題找一些良方解藥。
同時,課堂采用“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讓他們對課程和鄉村振興有了更深刻的獨創性想法。創新學院1704班學生朱新政認為這種方式十分適合信息時代的他們,“無論是課下的分組討論,還是課堂上由學生代表進行匯報,都比普通的老師說、學生聽更讓我有參與感。同時,也堅定了我們學農、愛農、為農的信念和信心”。
特別聲明: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